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e觀點(24)--亞錦賽中日戰後心得(技術跟調度是兩碼子事)

12/3那天晚上,在台中洲際棒球場的我,流失了很多「水份」。
1-6局,
是被即便面對到實力遠高出自己不只一個等級的對手,但仍然在寒風中力投奮戰的陽建福而感動的「淚水」;
7-9局,
則是因為看到完全搞不清楚狀況、完全不合邏輯、沒有一點sense的調度而不斷咒罵總教練及投教的「口水」。

學生時代一直是接受自然科學教育方式的我,
曾經認為那些社會學科,因為很難取得很大量的數據做為推論的基礎,根本不足以夠成「科學」;
但是後來在有機會接觸到社會科學的訓練後,
發覺在解釋社會中的人及事件上,社會科學的應用層面,可能比自然科學更廣也更大。

兩段完全不相干的開頭,對吧?
其實第一段算是個人感觸的紓發,第二段才是之所以會有這篇文章出現的原因。

曾經不只一次提到過的,
當我們在面對到困境或問題需要解決時,第一件要做的事絕對不是立即研擬解決對策或計畫,
而應該是針對困境進行現況分析、針對問題了解其本質。
因為,如果沒有正確的對現況及問題進行建構下,所想出來的策略或計畫就會產生偏差
--即便那個對策或計畫在某種其他情況下是可行的「正確方法」;
而偏差的計畫或對策在付諸實行後,造成不良後果(無法解決問題或將現況弄的更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這就是學理上所謂的「第三類型謬誤」--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錯誤的問題。
簡單的來說,就是在搞不清楚狀況下所訂出的計畫,當然就會是錯誤的計畫,
而執行錯誤計畫的結果,當然也就是根本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把問題弄得更糟。

而這次亞錦賽的總教練及教練團之所以會受到那麼大的質疑及批評聲浪,
其主因並不只是因為「沒有拿到代表權或輸給日本」(或許很多人真的會這麼以為),
而是從比賽的過程及結果中就能看出這些教練們可以說是「完全搞不清楚狀況」

就以12/3對日本一戰為例,
當天我們面臨到的現況及問題到底是什麼?
首先,這場比賽中華隊是非贏不可,且失分最多只能1分。
再來,這場比賽是中華隊以及整個亞錦賽賽程的最後一戰。
【說到這,插個題外話,
很多球迷在這次的亞錦賽中抱怨中華隊身為地主,竟然沒有主場優勢,三場中有二場要在午場進行。
事實上,殊不知這次亞錦賽中華隊的賽程安排,正充份顯示了我們的身為主辦國的優勢:
在各隊都只有三場比賽的情況下,只有中華隊得以不用連戰二強,
並且可以先全力對付實力等級與中華隊接近的韓國,接著可以放鬆心情的隊弱隊菲律賓,
再來坐看日韓兩虎相爭結果,直到最後一場才要跟等級高出中韓的日本決一死戰。
還記得我們99年及03年在亞錦賽賽程上吃過的虧嗎?
今年這樣的賽程,這不就是我們一直想要的嗎?】
最後,這場比賽中華隊面對到的對手,是平均實力等級高出中華隊不只一級的強大對手。
(如果中華隊約等於1.5A,那麼日本隊就差不多是3.5A

正確的進行現況分析及了解問題後,接著才是擬定策略。
在非勝不可又只能失1分且是最後一戰的情況下,這場比賽幾乎等同於總冠軍最後一場相同的地位
因此,只要陣中還available(可以出場)的投手都要隨時待命,只要先發一不穩就要立刻更換,
同時,只要情況需要,陣中最強的CL可以隨時壓出來穩住場面,即便用車輪戰也在所不惜。
此外,在一場比賽中(註一),想要取勝實力等級比己方強大不只一個等級的對手,
最好的方法就是期待己方投手能夠有超乎水準的演出,盡量減少失分,
然後再期待己方的某位打者能夠突然來一發突襲式的長打快速的取下分數。
因為,在我方大多數打者實力等級都在對方投手等級以下的情況下,
期待多位打者同時連續發揮出超水準的打擊演出而連續出現安打取分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這種情形,就如同足球比賽中,當一個實力較差的球隊想要贏一個實力較好的球隊時,
通常會採取的策略是──先全力防守,力求不失分,然後在對手不注意時突然來一記長傳急攻偷襲式的取分。

註一: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是在「一場比賽中」?
因為也只有在只比一場比賽的情況下,實力等級較弱的球隊才有打敗實力等級較強球隊的可能性,
即便那種機率是很低的。(以這次日本及中華隊的等級來論,中華隊大概10場只會有1-2場的贏球機率)
要是這二隊真刀真槍的打個50場季賽或74勝系列戰,
那實力等級弱的球隊就可以說根本不可能在季賽或系列戰中取得優勢了。

當然,在一場比賽之中想要取勝(比自己強大的對手)不會只有一種方法,
但從過往比賽歷史來看,這種方法也是中華隊如果想要取勝日本最有效、成功機率也最高的方法:
01年亞錦賽(余文彬好投加高國慶陳元甲全壘打)及01年世界盃(張誌家好投加陳金鋒全壘打)正是如此;
即便99年亞錦賽(阿甘力投加陳金鋒安打)及04年奧運(王建民好投加陳金鋒全壘打)沒贏下來,
但結果也非常接近,比賽過程也讓日本隊嚇出一身冷汗了。
當然,個人這樣的想法與曾球評的看法似乎頗為一致:
〈棒球〉亞錦賽後
yam天空新聞╱曾文誠 2007-12-06 14:45
(節錄)
中日之戰,是很典型中華隊可以贏日本隊的模式:阿福水準以上的投球,從頭壓到尾不讓日隊得分,然後靠打者突襲式的攻擊,或是適時的長打出現,可能一兩分就贏得比賽。這種模式最經典的一戰,首推2001年世棒賽的銅牌戰,張誌家強投完封,再靠陳金鋒的全壘打,一舉擊潰日隊而拿下銅牌。

當然不是非得這樣的模式不可,但這樣的機會真的是最高的:9 9年亞錦賽對日韓,04年奧運對日本,去年亞職大賽La New對火腿,這些比賽我們支持的隊伍,真的很有機會靠這樣的過程把比賽贏到手。

要這樣贏是因為中日韓存在的水準差距,而這種差距應該稍具棒球常識的人都看得出來的。

12/3當天晚上的台中洲際棒球場,就這麼剛好的出現了我們所一直在期待的情況:
阿福超乎水準的投球,讓眾多日本職棒明星無法快速適應而打得並不順手(註二)
同時在二出局的情況下,由陣中打者等級最高的陳金鋒突襲式的來了一發讓日本措手不及的全壘打取得領先。

註二:
嚴格一點的來說,阿福當天的球並沒有達到「壓制(over powered)」日職明星的程度,
這一點,可以從阿福幾乎無法製造日職明星揮棒落空,以及日職明星絕少被阿福的武器滑球給吊中所看出。
阿福當天的球速以及控球,以他的實力來說,可以說發揮得相當的好,
但即便如此,那也只是「困擾」日職明星打者而已--當然,能做到這種程度就足以大書特書了。

但在六局結束時2:1的比數,為什麼到比賽結束時會變成2:10
原因或許不少,但是如果依本文開頭的那些理論推到最後,
其實就可以發現最後根本的原因是因為總教練及投手教練對中華隊的現況根本不夠了解所致:

一、高志綱的先發
從配球、引導投手及防守層面來看,君璋坐穩中華隊第一把交椅是毫無疑問的。
但如果談到打擊層面,「在中華職棒中」
陳峰民最有潛在長打能力(但他今年狀況不好);高志綱安打率明顯最好;而君璋則幾乎是auto-out
因此,從表面上來看,在中華隊可以想像到的面對到Dalvish(或其他日本投手)會出現攻擊力貧弱的情況下,
為了增加攻擊力,讓「打擊較好」的高志綱先發,而犧牲了君璋的配球,看似也是不得不然的決定。

但是實際上,光從這點來檢視就可以看出郭泰源總教練對現況認識不夠清楚,
沒有錯,中華隊是需要加強攻擊力;也沒有錯,在「中華職棒」中,高志綱的打擊可能是三人最好的,
但問題是中華隊現在面對的不是中職投手,而是球威高出很多的日職高階投手(如Darvish),
中華隊中,除了擁有3A以上等級的陳金鋒及胡金龍實力比較接近外,
其他最多只有2A等級的中職頂級打者如張泰山、謝佳賢、彭政閔等其實被壓制的機率可想而知是很高的,
而在高志綱(或陳峰民也一樣)的打擊實力比起張泰山等中職頂級打者又差了一個等級以上的情況下,
高志綱無法發揮出(錯誤)預期中的打擊效果在攻擊面上幫中華隊加分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換句話說,在遇到高階投手時,高志綱就跟君璋一樣會變成是自動出局數(auto-out)。

而既然高志綱根本無法在在攻擊面上幫中華隊加分,比起君璋來說在防守面上又會替中華隊減分,
那為什麼不直接讓防守及配球引導最好的君璋擔任先發捕手?
更何況以在關鍵比賽中相當重要的投捕手熟悉及信任程度來說,
跟當天先發阿福是長期隊友的君璋,在搭配上想必會有更好更密切。

當然,當天高志綱與阿福的配合不能說差,
但如果是與更熟悉阿福球路及對場上局面洞悉及反應更快的君璋來搭配,
當天的戰局是否會改變我無法預測;
但阿福可以投得更有效率、撐得更久一些其實是可以期待的
--最起碼,我們應該不會看到一二局時阿福花了太多無謂的球數及體力在進行不可能達到效果的吊球。

二、陽建福的換投時機
蘋果日報
謝長亨說:「阿福壓制日本隊打擊表現不錯,投完6局才用了80...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在對現況認識不清的情形下,所會出現的想法及所說出來的話。
如果以中華職棒例行賽的角度去看,
在阿福當天投球狀況明顯處在相當良好的情形下,前6局用掉80球(事實上是86球),
對中職頂級先發的阿福來說,這的確是一個還可以不需要去擔心、也是還可以續投的的用球數。

但問題是這場比賽根本不是中華職棒的例行賽,而是非贏不可、退無可退的國際賽;
同時對手也不是平均等級最多等於投手自己等級的中職球隊,而是平均等級達到3.5A的日本職棒明星隊。
在面對到實力遠比自己高的打者時,投手每投一球所費的心力及體能可以想見,
每一球除了要有速度外,還需要有幾近完美的進壘點(location),
因為,只要一有失投,那些高等級的日職明星隊打者絕對會抓住機會、毫不留情的把球轟個老遠!
在這樣的狀況下,阿福在同樣的80球下所付出的心力及體能,
根本不是那種「只要有速度,就算是失投打者也不一定會轟出去的中職等級」可以比擬的。

這些,還都沒有算到阿福是背負著輸不起壓力在投球的。
如果與阿福實力接近(但當天可能狀況更好)的林恩宇,
在這種輸不起的國際賽的壓力下面對到等級差不多的南韓都只有投五局的能力;
如果在世界盃時的阿福,在面對到日本業餘國家隊都只能無法投到第七局;
謝長亨投手教練及郭泰源總教練有什麼依據可以判斷,
阿福在付出更多心力去面對更高等級的日本職棒明星隊的情況下,
當第七局在面對第一位打者投出觸身球時,只是單純的控球失準而並不是體能下滑所出現的警訊,
而還可以繼續撐下去,並投出與過去六局一樣完美速度及進壘角度的2-seam去製造雙殺?

因此,從這裡我們就可以充份看出,
教練團對於本身投手等級以及對手實力等級的現況根本就是認識不清!
(還是更可怕的有認識到卻寧願賭看看?)。

三、所謂「賽前擬定的換投計畫」
蘋果日報
謝長亨:阿福守備能力較好  【姚瑞宸╱台北報導】
中華隊21的領先優勢,在第7局狂失6分大敗,許多球迷氣忿難當,質疑教練團的投手調度有問題,陽
建福投出觸身球後,為什麼不換投手?為什麼不讓曹錦輝緊接在陽建福之後上場後援?謝長亨指出,中日戰排定的投手,讓陽建福先發7局,前5局讓許銘傑待命準備,有狀況時隨時上場,6局以後倪福德、耿伯軒
待命,8局以後讓曹錦輝收尾。
如果這是中華職棒的例行賽,為了考量到保持正常的投手調度模式,或許我會贊同這樣的「比賽計畫」,
但問題是,這場比賽並不是中華職棒的例行賽,
而是如同總冠軍賽第七場般,退無可對,非勝不可的一場比賽,
甚至中華隊又還更面臨到除了要取勝外,想要拿到奧運門票還只能失1分的艱困局面。

前點中所提到的阿福換投時機很明顯的已經偏晚,
(基於對此次教練團偏保守的投手調度模式而讓阿福繼續投第七局,個人還勉強可以接受,
因為那畢竟是在還沒有狀況時--雖說其實應該是要更積極點的主動換投啦)
但是在錯誤已經造成(形成無人出局滿壘)的情況下,
教練團卻還好像不知道已經處在中華隊連一分都不能失的情況,
竟還死守著賽前所擬定的作戰計畫,
並沒有派出陣中投手中等級最高,有著與日本隊相去不遠的3A級以上的王牌曹錦輝出來力守,
反而派出只有1A等級的耿伯軒...
最後,七局上來的耿伯軒因為無法抵抗場上的強大壓力,
因為在球數落後(一上來就連丟2壞球變成02壞),因而無法做pitch-out而被日本使用強迫取分,
先終結了中華隊在此次比賽的奧運門票美夢(註三)
並在後來的以連續安打徹底的再讓中華隊了解到中日間實力的差距。

令人不可置信的是,在這種如同總冠軍賽第七場般的非勝不可比賽中,
這樣的死守賽前擬定的如同例行賽般,不先丟出手中王牌曹錦輝的投手調度,
還是出自於在職棒15年總冠軍賽第七場,知道要讓王牌CL M.Garcia先出來力守三局的謝長亨教練,
以及在職棒16年對統一的挑戰賽中,知道要贏就是要不斷的讓王牌林英傑隨時待命上陣的郭泰源手中。

更可笑的是,賽後教練團竟然還以曹錦輝並未熱身完成來當做沒有當機立斷的換上他當藉口,
殊不知,選手開始熱身的時間不正是由教練依場上狀況決定並告知的嗎?
這種發言的出現,只是更加說明了這群教練的在調度方面的無知及不知自我檢討而已。

當最危急關頭的時,正是一個應該將留在手中很久的王牌打出來救命之時,這是任何一個人都懂的道理,
就算手中的王牌也無法阻止對手,那也真的只能認了,因為我們已經將能打的最好的牌都打出去了;
但是我們的教練團卻並沒有這樣做,
反之,他們等到大勢已去,在毫無意義的場面下,才將手中的王牌打出。
而八局下曹錦輝強勢的投出我們在七局沒人出局滿壘時最需要的3K
只能說是對教練團這種完全沒有理性調度下的一種最大的諷刺。

或許有人會說:就算小曹當時撐過去了,後面要再換投手時還不是會壓不住而失分?
但問題是,如果連七局當時都撐不過去了,那裡還有什麼後面好談?
否則,今年的世界大賽冠軍紅襪隊教練T.Francona,怎麼會在七局就將王牌CL J.Papelbon丟出來呢。

註三:
很多球迷或許會質疑是捕手高志綱或教練團沒注意到強迫取分的戰術,
但是其實大家都忽略了當時的球數已經來到了2壞球落後而耿伯軒一上場的控球並不穩定,
可以說是在一個很難防止對手進行強迫取分戰術的情況。

比賽終究還是輸了,
輸給日本,當然我們這次幾乎完全以中職球員為主體的球員,其實力不如日本是需要檢討改進,
問題是這些人已經是我們國內可以選出來的最好的棒球選手了,就算再怎麼選,也差不多就是這些主力陣容,
這些人也都已經不是可塑性很高,還有很多發展性,可以在短期間內進步神速的學生球員,
就算我們知道要加強訓練,也真的去加強訓練技術了(例:加強對快速球的適應力),
在短短的三到四個月的時間內,張泰山或彭政閔就立刻可以變身成3A等級的打者了嗎?
你我都很清楚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直說都是因為球員實力不如人,是完全沒有建設性的言論,那對明年的資格賽一點幫助都沒有,
因為,難道因為知道球員整體實力不如人就不用去打了嗎?
難道因為球員整體實力不如人,所以因為教練團錯誤的調度思維而無法將球隊實力發揮到最大就免責了嗎?
不是這樣的吧,我想!

是的,我們未來當然要持續加強球員的體能及技術層面,
但是要從三級棒球做起的,是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整體球員能力的體質才能有根本的改變。
但如果是要達到短期的目標,例如明年三月的八搶三資格賽取得前三名,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徵召更強力的旅外球員來助陣?
很抱歉,明年三月是各國職棒的春訓期,旅外選手的徵召只會比這次更難;
換另一批中職球員?
那更是不可能,因為我們已經無法再找出比這次入選的中職國手們更好更強的中職選手了
加強這批球員的基本能力?
很抱歉,就如同之前說的,在幾個月內是無法將那些中職頂級打者變成3A等級的打者的。

也就是說,明年三月資格賽,我們有的菜將會跟現在差不多,也就擺在那,
那我們到底能做的是什麼?
換掉球員?以明年資格賽舉行的時間點來看,是很困難的;
但換掉郭泰源及他那群在中職就已經是惡名昭彰的教練團們,卻是我們立即就可以做並獲得改善的事。

郭泰源自己在投球方面所擁有的技術(能投出158km)是無庸置疑的,
而在「球員時代的郭泰源」所立下的豐功偉業也絕對是值得大家尊敬的。
(別懷疑,1984年洛杉磯奧運,台視轉播中華對美國時在賽前就發生了衛星畫面斷訊的情形,
當天,我也是台灣無以數計就在電視機前聽著傅達仁主播用講的轉播完全場的其中一員)
但是「教練時代的郭泰源」,
不管之前在中職帶領誠泰隊、還是前一陣子的世界盃,以及這次亞錦賽所展現出來的調度思維,
充份說明了他只是一個腦袋還停留在80年代的舊式棒球觀念,應該被時代淘汰的一個蠢蛋教練而已。

有沒有人注意到郭泰源帶領下的中華隊,
比賽只要一被追平或落後就幾乎沒有逆轉能力,最後更會兵敗如山倒?
而一個在比賽中以強悍的形象而引以為傲的郭泰源總教練,
竟然也只能像無技可施的旁觀者般在看戲而沒辦法(還是有辦法但不去?)激勵手上的球員打起精神來奮戰。
有沒有人注意到這次在郭泰源領軍下的中華隊,不管是在世界盃還是亞錦賽,
完全沒有出現過去林華韋老師在99年亞錦賽、01年世界盃以及徐生明教練在03年亞錦賽的中華隊,
那樣不管老菜、職業業餘還是旅外中職的球員團結一心,齊心打出好成績的相關報導或場上及休息區的氣氛?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e觀點(23)--重建練兵與狀元

寫在前面:
這篇文章的很多內容其實都已經是老生常談了
──尤其是對那些對「職業棒球的正常運作」已經有正確認知的球友們來說
會不厭其煩的再特別寫出來,算是對那些「想要了解正確的職業棒球運作模式」的球友們所做的一個整理。
至於某些並不想知道這些,或是即便已經看過但仍然抗拒去接受這些的球友們,
或許按上一頁離開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很多事情,不是它(對)不對,只是我們可能還不知道而已。
在還沒有職棒以前,我們看到郭泰源一天完投二場比賽,莊勝雄力撐21局時,還會認為那是可以的,
後來我們有了自己的職棒,我們開始知道並接受先發投手是需要有間隔天數的;
職棒初期,我們評價打者只看打擊率,評價投手只有ERA
後來我們接觸美國職棒,我們開始會用IsoPOPS WHIP等;
職棒早年,我們都認為先發投手的完投及完封是很正常的,
等到我們看了美國職棒後,我們慢慢才接受原來職棒的投手調度是有先發、中繼及後援的細膩分工的。
                                                                               
很多時候,我們回過頭去回顧以往的比賽,我們不禁會對自己過去的無知覺得可笑,
那是因為我們隨著時間的推演,已經從中得到並接受很多事情並納為判斷事情的標準了;
而很多時候,我們會還無法接受某件事情,那並不是表示該件事情是不正確的,
而只是我們還沒得到並學會那其實是正確的事。
                                                                               
或許這段話很多人已經聽過很多遍了,也或許很多人並不見得喜歡聽,但我還是想說:
職業運動之中,在球季中戰績已經落後很多幾無追上機會,或是已經確定失去季後賽資格時,
就是應該要正面的去承認今年球季徹底失敗,並對球迷宣布重建以期待來年再起,
這才正是一個職業球隊對球迷負責的「職業」之面。
                                                                                
這絕不是失敗主義,
相反的,這應該說是為將來再跳起所必須要做的先蹲下。
                                                                               
我們對軍人的要求當然是,只要會戰開打就勇往直前,同時不能輕易退縮,輕易言敗,
但當一個部隊的指揮官在確定此次會戰的敗仗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拼鬥後,已經幾成定局無力回天的情況下,
除非是輸了此會戰後國家將要滅亡的這種非勝不可情況之外,
他該思考的是如何將部隊的戰力(包含人及武器)盡量維持並降低損失,以備將來補充後再來向敵人討回來,
如何在敗仗中收拾殘局,也是考驗一個將軍的指揮調度功力,而且或許比打勝仗更難,
若是只要輸了一次會戰就會兵敗如山倒而導致整個部隊瓦解,那這個指揮官絕非一個好的指揮官,
因為,世上沒有不敗的將軍。
中外史上最會打敗仗的將軍有三人:司馬懿、曾國藩以及蒙哥馬利
司馬懿屢次敗給諸葛亮,但他都能維持不慘敗,最後在五丈原終於把諸葛孔明累死;
曾國藩的湘軍初期對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屢戰屢敗,但他每次敗戰後都檢討缺失,最後還是剿滅了太平天國;
蒙哥馬利將軍剛開始被派去北非時從來不是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對手,但他最後還是將隆美爾趕出北非。
                                                                               
職業運動絕非本季輸掉球隊就會解散,
因此在某一球季中若是戰績已經確定無力回天或失去季後賽資格的情況下,
球隊的總教練及領隊該思考的是如何保存目前的主力球員的戰力,以備來年補充新秀後重新再來挑戰,
因此,在失去季後賽資格後,讓主力球員休息,讓新人及二線球員上場練兵絕對是必要的動作,
否則,若是在失去季後賽資格後,仍然因為不甘願而續操主力,接著又再失去某些主力戰將的健康,
那麼將如何在未來重新再起呢?

今年確定已經爭冠無望了,如果還因為剩下的幾場賽事而失去明年還要依賴的主力球員,
今年確定已經爭冠無望了,如果還因為剩下的幾場賽事而失去明年還要依賴的主力球員,
是否會連明年的爭冠機會都一起賠進去?
我們不是常將「職棒是看長期的」以及「球員的健康最重要」掛在嘴邊嗎?
                                                                               
練兵與狀元的因果關係
練兵與狀元,如果真要扯得上一些關係的話,也不是沒有的。
                                                                               
因為理論上,會開始進行練兵的球隊,
通常都是在球季進行到後半段後,戰績已經與前段球隊有段落差,並失去季後賽資格後,才會開始的。
導致本隊在一個長期後戰績落差出現的原因,當然就是本隊的整體投打戰力與其他球隊相較之下,是較差的,
而且這個較差的結果,又是建立在整季主戰球員的戰力落差上面。
因此,當一個球隊在主戰陣容就已經是戰力不如人的情況下,又開始練兵而派出戰力可能更差的新人及二線,
理論上當然會更增加比賽輸球的機率,而當輸球的機率增高,戰績就越差;而戰績越差,當然就更接近狀元。
                                                                                
因此,練兵與狀元,在某個層面上是有一定程度的因果關係的。
當然,練兵是因,而狀元是果;且因果不能相互顛倒,這個是要先確立的!
                                                                               
或許有些人會擔心或會去自動聯結,有球隊(甚至是自己支持的球隊)會去為了狀元而去練兵的因果倒置,
但其實並不需要如此,
不會有哪支球隊在季初或是在球隊還有爭取季後賽資格機會時,就為了狀元籤而去練兵放棄戰績,
因為所有球隊在季前的目標都是一樣──今年拿冠軍。
而已經失去季後賽資格的球隊去開始練兵,則是舉凡各國職業運動(不只職棒)皆然的行為,
否則我們就看不到胡金龍9月底在道奇先發上場守游擊了。
                                                                               
當職業球隊失去季後賽資格後開始練兵,
一方面讓拼戰了一整季(雖然戰績不盡人意)的主戰球員得到休息,避免其受傷,明年可以繼續先發上陣;
另一方面讓練了一整季可能沒有得到很多先發機會的新人或二線球員得到機會向教練團證明自己的實力,
同時教練團也可以從中發現哪些新人及二線是真的有潛力足以取代現在的先發,或可以提升球隊戰力的。
不管從哪一方面來看,對球隊的戰力都是有正面的意義及幫助,這是無庸置疑的。
那麼,既然對球隊有正面的意義及幫助,不知道球迷要從何點來進行反對?
而提出練兵論點的人,不管他是只單純的因為以上兩點或甚至想得更遠(可以進而更接近狀元),
既然提出的是對球隊戰力有正面意義的事情,不知道為什麼需要被質疑?
                                                                               
擔心球隊開始練兵的比賽沒有人買票進場看球?Please,那是球隊老闆或領隊需要去擔心的事吧。
擔心比賽的精采度下降?若是真的擔心到超過想看比賽的意願的話就不要買票進場看就可以了。
又想要看比賽,比賽又非要好看不可?我想我們買票去電影也沒辦法這樣要求吧。
(就算是表定阿福先發預期會很好看的比賽,也可能會發生阿福被打爆牛隊慘敗的難看情形。)
擔心去看了一場練兵比賽後大呼受騙以後再也不進場去看比賽?回到原點,那還是老闆需要擔心的。
                                                                               
一個新人或二線球員想要爭取先發位置的機會說真的並不很多,
季前或季中先發球員受傷當然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要是其位置的先發球員一整季都不受傷呢?
是不是該二線球員或新人只剩下球隊練兵期才有得到上場機會證明自己?
失去季後賽資格後的練兵期,就是等於多給那些新人及二線球員一個出場的機會。
能從練兵期發現到明年可以增加的戰力當然很好,
但就算發現新人及二線球員並沒有準備好,起碼教練團可以知道明年這些人可能都還管不上大用,
最起碼也可以幫助確定球隊來年在洋將或是選秀上還需要再加以補強的方向。
                                                                               
短短的練兵期幾場比賽磨練,當然不可能提升二線球員的實際戰力,
短短的練兵期是為了提供教練團「藉由比二軍更高等級的比賽來評估該球員的潛力及未來」,
如果認為可用,可以在秋訓或來年春訓加強他的訓練並對他進行擺上先發所需要做的準備。
如果認為還不成氣候,那就繼續對他加強基本功練習。
                                                                               
至於練兵期所派出的二線或新人球員是否會展現出拼勁及鬥志?
那更是不需要去擔心的問題,
因為除非該二線或新人球員永遠甘於擔任替補(低薪),否則難得的上場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

怎麼可能不會拼出全力,怎麼可能不會試圖去證明自己有不輸或超越先發球員的能力?

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

e觀點(22)--關於新人王(ROY)

最近看到一些對於今年中職18年新人王關於誰會得獎有一些的討論,
蠻有趣的,但希望不會有人把新人王獎項的敘獎標準給搞錯了:

首先,新人王(ROY,Rookie of the Year),不同於最有價值球員(MVP,Most Valueable Player),
新人王是一個以個人成績為評量標準的獎項,與球隊戰績完全無關;
最有價值球員則完全相反,是以球隊戰績為最主要考量,因此通常都會選自進入季後賽球隊中的最佳球員。
遠的MLB就先不談,即便是在常對於很多獎項都搞錯定義的中華職棒依然也是如此:
職棒17年,新人王是兄弟象隊的陳冠任,去年兄弟象隊年度戰績墊底;
職棒15年,新人王是LaNew熊隊的石志偉,那年LaNew熊隊戰績墊底;
職棒14年,新人王是統一獅隊的潘威倫,那年統一獅隊全年戰績僅排第3,並沒有進季後賽;
職棒13年,新人王是興農牛隊的蔡仲南,那年興農牛隊戰績倒數第二;
職棒11年,新人王是兄弟象隊的馮勝賢,那年兄弟象隊全年戰績墊底;
職棒9年,新人王是三商虎隊的戴龍水,那年三商虎隊全年戰績倒數第二;
還需要個人再往下列嗎?

再來,新人王是一個與今年其他新人成績相比的,與去年甚至是過往幾年新人王得主成績完全無關的獎項。
否則,任何新人投手如果跟職棒16年的新人王得主林恩宇167局投球、1284援、era1.72相比,
大概都沒有入選機會吧──即便是職棒13年的蔡仲南149局投球、149敗、era3.49
否則以職棒15年新人王得主石志偉的100場比賽.286-1-45.286/.318/.362 OPS.680)的成績,
如果要跟職棒7年新人王得主張泰山的.333-16-72.333/.355/.565 OPS.920)相比,那大概永遠不可能得獎吧。

至於如果要談到新人王需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那就是印象派球迷所最擅長的了,
個人就無法再此給予任何評論──因為每個人對比賽中重要或令人深刻的點都不會一樣

好了,將以上那三點都界定清楚後,
讓我們再來慢慢的單純檢視今年幾位具有新人王獎項競爭者的個人成績並分析其得獎與否的優勢及劣勢:

打者部份:
Team
Name
G
RBI
H
HR
XBH
SB
AVG
OBP
SLG
OPS
IsoP
興農
陳志偉
75
44 (15)
84
3
21
0
.315(9)
.336
.434(15)
.770
.119
統一
潘武雄
78
40
96(10)
6
21
3
.315(9)
.400(7)
.436(14)
.836(12)
.121
中信
許人介
80
23
68
3
13
7(10)
.297
.356
.384
.740
.087
( )內表聯盟排名,標示至前15
投手部份:
Team
Name
G
IP
H
BB
ERA
WHIP
W
L
SV
Holds
中信
倪福德
39
102.33
102
32
4.22
1.31
5
12
4
6

首先,新人王的得主大概可以先將中信的倪福德給踢除了,雖然中職一向是將投手看得比打者重要,
因為如果職棒6年黃文博的59era5.12都無法得到新人王(該年新人王因此從缺),
那麼雖然今年季初倪福德表現也很傑出,但他的12敗實在太過於吃虧,
此外他季末逐漸上升的eraWHIP也並沒有突出到足以抵消他過多的敗場數。

再來可以被踢出競爭行列的是中信許人介,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許人介本身的特質就並不是一個長打者,
因此他在長打方面的數據(HRXBHSLGIsoP)上會吃虧是意料中的事,
但除以上那些長打方面的數據他是三人中的最後外,不管在他的AVGHRBIOBP上都是最後,
而他本身想要贏過其他2位選手的特長──盜壘──也只有7次,並不足以抵消他其他數據方面的劣勢。

好了,現在只剩下2contenders了,
但在比較陳志偉及潘武雄之前,有一件事還是必須要能夠先澄清:
那些「累積」的打擊數據(例如:HRBI)當然是與打者所被安排到的棒次是有關的,
但是我們並不能因為該位打者是否被安排到第一棒就說他的打點少是可以被體諒的,
或是該位打者被排在中心打者就說他的盜壘少是應該的。
因為,一位打者會被排在幾棒,也是他的一種ability(能力象徵),
一個有長打能力被速度平平的選手當然會被安排在中心棒次,那麼他的打點機會當然就會多,
就好像一個有速度但沒有長打力的球員當然會被安排在前面的棒次,那麼他的盜壘可能當然就會高,
能夠兼顧打擊率、長打、打點及速度方面發揮的選手,得獎就當然輕而易舉,
但如果不能如此,如何將他的優勢面(不管是長打還是速度)發揮到最大──以抵消他在其他數據上的劣勢,
就將會是他在被票選時的credit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檢視數據時,不能將該位選手的棒次列入考慮,而應該只審視pure stats(純數據):
如果從各項數據上來看,
兩人在長打方面幾乎是不相上下--不管是XBH SLGIsoP──當然潘武雄有6轟,帳面上是比較漂亮。
但陳志偉在打點方面則較佔優勢,他的7544分打點硬是比潘武雄的7840分打點贏上那麼一些。
因此,真正分出兩人的差距則是在於上壘能力,
尤其是在相同的AVG下,潘武雄的OBP高達.400而陳志偉卻只有.336
連帶的也使得在OPS這個計算方式是將SLGOBP相加的數據上,陳志偉也吃虧很多。

不過如果真要說陳志偉有那麼一些勝算的話,
那或許就要歸功於中職(及其獎項票選者)通常都只注重打點(及打擊率)這種傳統的打擊數據,
而對於OBPOPS這種數據並不是非常重視

最後,或許以下的說法跟上面的那些數據分析顯得有些自打嘴巴,
但如果我們考量到陳志偉所佔的位置是一個相對於要強調打擊的外野手來說,會是比較強調守備的二壘手,
當一個middle infielder(二壘手及游擊手)與一個corner outfielder(左右外野手)有很接近的打擊成績時,
一個二壘手是應該得到一個比較多的credit
除此之外,別忘了陳志偉在當年的替代役選秀只是一個第四輪最後順位(最後一輪)的那種練練看的新人,
而潘武雄卻在2次業餘選秀中,都是第一輪的重點新人,也擁有高簽約金,
就期望度來說,潘武雄交出這種成績是不是顯得比較「理所當然」,而陳志偉的這種成績更讓人「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