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e觀點(34)-林益全VS興農 / 曹錦輝VS兄弟

讓我們來想像一下,
今天有一家外商公司捧著150萬的年薪及500萬的獎金想要聘請你當總經理,
但如果你經營績效不佳的話就會立刻請你走路,並且你將再也不能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同時間你也憑著自己的能力考取了雖然月薪只有4萬的國營企業小職員工作,
但無論表現如何,除非貪污舞弊,否則將來肯定可以有穩定的退休金可拿

值此金融風暴、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當下,我們會如何做出這一影響未來生涯的重大選擇?
會不會花一段長時間來謹慎考慮?會不會徵詢父母及親友長輩的意見?

如果會,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求林益全快點做出決定?或者不要考慮父母意見,自己做出決定?

從另一個角度出發,
就算林益全其實有意願打加入興農打職棒,
那麼他為什麼不行靠著他有台電的後路來替自己爭取更高的(簽約金及月薪)價碼?

什麼叫做合理的價碼?
市場機制(勞資雙方合意)就是合理價碼,而不是所謂的前例。
當你有能力、學歷或經歷且有這個機會跟公司爭取更高的薪水時,
鬼才相信你會跟公司說:好,前一個碩士生領多少,我就跟他領一樣。

況且,在台灣職棒這個不正常的勞資關係(資方佔有絕對優勢)下,
一個球員唯一一次跟球團有處於平起平坐地位的機會,就是談簽約加盟這次
──而且這個機會還是只有少數的球員才有(註)。

註:
在台灣只有合庫及台電二支業餘球隊、名額僧多粥少的情況下,
也只有極少數相對優秀的大學畢業或役畢球員才能有機會能夠被合庫或台電錄取,
然後依此跟職棒球團喊價,進可拿高額簽約金加盟職棒、退可力保鐵飯碗;
其他的,除非趁早轉行,否則大概都只能看球團的良心,出多少就拿多少沒得太多選擇
因此,其實個人以為想要減少所謂的羞辱球員的0簽約金及練練看月薪,
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利用市場的競爭機制,用增加純業餘球隊的數量,讓大部份的大學及役畢球員,就算在職棒拿不到好價碼也可以先退而求其次的加入業餘球隊,
而只要職棒球隊不再是球員沒得選擇下的唯一出路,
那麼職棒球團就無法單獨的壟斷這個球員就業的市場,也就會喪失開價的主導權而減少0簽的發生


而林益全,就是那種少數擁有台電後路,有機會跟職棒球團平起平坐的折衝及喊價,
同時,他更幸運的是,他是國內極為少見、各球團都哈得要死的(非一壘)內野砲手,
因此,他不僅能夠與球團平起平坐,甚至是處在一個具有優勢的地位上。

也在這樣一個不斷拉長的談判、折衝及喊價的過程中,
就會讓許多關心球隊,急於想確定球團戰力補強進度的球迷開始逐漸的失去耐心,
並且產生了諸多「有趣」的反應:

一、因為林益全既有台電後路,又具有國內球團都很急迫需要的三壘砲身份,
使得林益全好像是處於一個(談簽約的)優勢地位的地位上,
而讓球迷忽略了這樣的一個優勢,其實他的棒球生涯中只會有這麼一次,
且球員(在簽約加盟後)其實依然是相較於資方處於一個極為弱勢的地位。
伴隨著這樣的情形出現的,
就是常見的所謂的:人格論(高傲、自以為等)、態度論(不勇於接受更高階層挑戰、保守等)

二、對於每天出現不同版本及進度的談約肥皂劇失去耐心,
因而忘記了其實好手是永遠不嫌多、砲手越多越好的。
伴隨著這樣的情形出現的,
就是球迷所謂的:需要度論(其實牛隊今年已經補強了那麼多好手了,不差他一個啦)、
忽視論(不管他了,專心把現在的球員練好就夠了)

三、猶有甚者,甚至還會出現所謂的貶低論(他根本不強、看WBC打那種鳥蛋成績、他才不是砲手、
或是他根本無法跟某某球員比等等)

其中最為「有趣」的是第三點,因為那會隨著林益全每個時段的不同成績表現而出現或隱藏。
不信的人可以去翻翻林益全八搶三資格賽因傷沒打好、代訓時狀況不佳,
到澳洲移訓、在國內熱身賽以及到日本熱身賽徹底發揮,
然後再到WBC對南韓及中國因過於心急反而沒有表現的8個打席,
不同的時間球迷「對同一個林益全」所表達出的不同看法

球迷,往往都是感性勝過於理性(當然球迷的可愛之處也在於此),
也就是因為這些不理性的存在,才會在「關心(擔心球隊補強進度)則亂」的情況下,
發生了「廖英傑網誌」及「林益全網誌(該篇已被刪除)」事件

當然,這也絕不僅是牛迷所獨有,象迷在小曹談約事件上一樣也有,而且激烈程度可能不下於牛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